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新聞 >IoT市場碎片化 智能家居是否麵臨“屏幕冗餘”? 正文

IoT市場碎片化 智能家居是否麵臨“屏幕冗餘”?

来源:進退為難網编辑:新聞时间:2025-11-02 14:47:39
  導讀:5G+物聯網漸漸襲來,各大廠商都在向著IoT發力,然而麵對碎片化的IoT市場,智能家居是否麵臨“屏幕冗餘”的現狀?



  上世紀,來自施樂帕克研究中心(Xerox PARC)的Mark Weiser 和John Seely Brown提出一個概念,即Calm Technology(寧靜技術)。

  「技術應該無縫地融入我們的生活,而不是讓我們時常感到技術的戰栗與恐懼。在平靜互動(calm interaction)中,人們不會一直遭受信息的“轟炸”’,而會因為互動而感到“安心”。出色的交互設計讓人們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實現目標。」

  這個概念很大程度成為了現在產品研發和技術發展的一個指向標。你會發現,手機、App等一係列軟硬產品的表現,都在有意縮短用戶接受服務的路徑,來實現技術無縫接入的目標。

  盡管這一目標是產品研發的的基本方向,但是進入競爭混雜的市場,往往呈現出來的結局又有些“不盡人意”。比如在智能家居方麵,各種智慧屏擁堵在IoT的中樞入口,一時成為消費選擇的“雷區”,很難讓用戶在短時內辨識合理的選擇。

  從智能電視到移動智慧屏,主打“家居中樞”的智慧屏幕是否“冗餘”?

  在IoT的實現路徑尚未確立之前,任何一個廠商都有野心,也有機會推出自家的產品來予以驗證,爭取一躍成為行業的引領者。

  但是,這樣所帶來的結果往往令消費者難以適從,即麵臨的產品選擇太多,無法辨識未來真正的需求,很有可能在使用過程中失去對IoT的市場信心。

  就智能家居的場景應用來說,攜以“智慧”之名的屏幕越來越多,小小的家居基本已成為了IoT的混亂試驗場。

  4月,創維發布作為“公共屏”使用的小屏設備——Swaiot PANEL移動智慧屏。對此,創維總裁王誌國認為,“這會是一個全新的物種。”

  言外之意就是,雖然它很像一個平板,但確實不是平板。參考官方介紹,這款移動智慧屏可以操控電視,實現跨屏交互、智控家電並賦能無屏設備。

  那麽,貌似我們可以進一步總結出,這就是一個電視的帶屏“遙控器”?卻又不局限於電視操控,同時也是智能家居的中樞,可以像智能電視、智能音箱一樣操控家居設備。

  如此以來,在電視之上的操控疊加,又與智能電視相似的戰略定位,不得不令人重新審視一下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場,一塊塊被放入客廳、臥室、廚房等家居場景的智慧屏幕是否真的有必要?

  Calm Technology(寧靜技術)所認為的,科技的生活應該是智慧產品無縫地融入用戶,而不是令用戶麵臨著一塊又一塊的屏幕信息“轟炸”。

  自智能家居的概念興起以來,中樞入口的競爭無時不刻不在市場之間拉鋸,從早期的路由器到後來的智能音箱,小米、華為、海信、TCL等先後又將智能電視、智慧屏、社交電視、智屏等一眾的“大屏”推出,錨定中樞路徑;到如今創維再推出移動智慧屏,又撕開一個新的產品入口。

  一邊是廠商的爭相入場,產品頻發,另一邊則是用戶的不知所措,選擇困難。即使當初喊著“出一個我買一個”的三金同學(化名)也逐漸進入了疲倦期。

  作為一個典型理工男,三金同學對智能產品的熱情明顯高於普通用戶,用他的話來說,“這不僅是生活需要,更是探索未來、感受科技的最棒方式。”

  所以,在他的家裏,智能單品幾乎成為必須品,電視要智能的,音箱也不例外。同樣被市場認定為“家居中樞”的帶屏產品, 一屋兼備多個,也算是一個合格的“發燒友”。

  對此,“智能相對論”在他交流的過程中,不免問上一句,“那平時你需要操控家裏的智能設備時,是用智能電視多一些,還是智能音箱呢?”

  “我一般用手機......“得到的答複很是玩味。”......是比較習慣用手機啦,畢竟隨身攜帶,打開App操作也比較簡單順暢,其他的我還不是特別習慣,用著不流暢不方便。”三金同學補充道。

  有趣的是,盡管智能電視、智能帶屏音箱等家電產品都主打“家居中樞”的賣點,但是在使用過程中,反而還是手機主導著三金同學的家居智能化。

  如今,對於廠商以不同的概念將“帶屏”智慧產品塞入家居場景的做法,他似乎也沒有之前的熱情,“功能要麽出現太多重合,要麽暫時我還用不上,產品雖然不同,但目前對我還是沒有太多意義。”

  產品初衷與市場“錯位”,擁堵在IoT入口的廠商“自嗨”?

  智能家居的實現必然離不開IoT技術的應用。全場景互聯的結果在於單品之間的鏈接,那麽“控製中樞”也順勢成為智能家居的重要支點。

  入口少不了,但哪個設備最適合作為入口給予了各大廠商廣闊的驗證空間。

  盡管,每個廠商所推出的智能帶屏音箱、智能電視、智慧屏等設備都有所不同,但是落實智能家居的初衷並不難發現——即完成家居場景的集成化管理,建立控製中樞。

  你會發現,這個初衷在某種程度上又十分契合Calm Technology(寧靜技術)的觀點,即建立一個家居設備管理中心,避免用戶的重複操作,縮短用戶與智能服務的路徑,最終使得科技無縫地融合在生活之中。

  但是,沿著這個初衷繼續出發,如今似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理想的效果,反而是一塊接著一塊賦予“智慧”之名的屏幕被塞進家居場景,讓用戶有些不知所措。

  這又是為何?

  馬克思在《政治經濟學批判》與《資本論·政治經濟學批判》提出一個比喻,即“商品的驚險跳躍”。其認為,商品轉化為貨幣,產生經濟價值麵臨著一個長期的過程,需要不斷地進行市場驗證。

  目前,家居IoT應用正處於商品“驚險跳躍”的階段,多品類爆發成為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。

  簡單來說,雖然廠商的推出智能新品的初衷很固定(即“中樞入口”),但是在無法確定該新品是否能完成“驚險跳躍”(即市場認可和價值轉化)的前提下,多推幾個不同形態的產品是最保險的做法。

  也就出現了在智能家居場景,智能音箱跳一遍,智能電視又跳一遍,智慧屏再來一遍,移動智慧屏又跟上的節奏。可以說,在前者尚未完全安穩落地的情況,後繼者幾乎會源源不斷地被廠商推出,進行“驚險跳躍”。

  事實上,當我們聚焦在科技品牌的IoT戰略,也不難發現這一點。比如華為的“1+8+N”戰略,除了“1”對應的手機之外,後續的入口“備胎”就有8個之多;小米的“手機+AIoT”雙引擎戰略也大抵如此,落實到後者AIoT之上是小愛音箱、小米電視等不同形態的智能單品。

  那麽,更不難理解,創維明明已經錨定了旗下的AI娛樂電視作為家庭娛樂、智能控製中心,還要再推出一個移動智慧屏,作為智能分身來向市場推廣。

  直接的說,這是產品試驗,也是市場試錯。

  結語

  “智能相對論”在與幾位讀者交流的過程中,也逐漸發現,雖然智能家電的體驗感比之前有所提升,但是在交互控製方麵,依舊是手機在主導,其他屏幕處於一個略微尷尬的狀態,形同雞肋。

  早前,“智能相對論”在《喊了數年,家庭IoT市場依舊碎片化》也曾提到類似的用戶情況,缺乏一個穩定高效的控製中樞,使得智能家居的使用場景仍然“碎片化”。

  如今,各大廠商接連推出不同形態的智能產品,光是“中樞入口”的競爭就呈現為多種形態,但是在智能家居的鏈接與管理層麵,我們仍然還未看到突破性的進步,“驚險跳躍”的落地遠遠未到,Calm Technology(寧靜技術)的預想也似乎出現了偏離。

  那麽,未來的發展對於用戶的而言,不僅僅有體驗未來、感受科技的熱情,也似乎不可避免的多了幾分困於市場拉鋸的疲倦感。

    1    2  3  4  5  6  7  8  9  10  11  
热门文章

0.5913s , 13329.3125 kb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IoT市場碎片化 智能家居是否麵臨“屏幕冗餘”?,進退為難網  

sitemap

Top